荧光增白剂在生活洗涤剂中的使用 |
点击次数:2104 更新时间:2011-12-31 |
|
荧光增白剂(fluorescentbrightener)是一种荧光染料,或称为白色染料,也是一种复杂的有机化合物。它的特性是能激发入射光线产生荧光,使所染物质获得类似荧石的闪闪发光的效应,使肉眼看到的物质很白,达到增白的效果。荧光增白剂主要用于纺织、造纸、塑料工业,用来提高被处理物品的白度和鲜艳度。因大多数荧光增白剂是含苯环或杂环并带有共轭双键的化合物,有较强的致癌作用。因此,禁止在各种食品中添加使用。 洗涤剂为什么要添加荧光增白剂?添加荧光增白剂的洗涤剂安全与否? 经中国洗涤用品工业协会专家一致认为,符合标准规定的荧光增白剂在洗涤剂中的应用是安全的。“在洗涤剂中加入荧光增白剂是利用光学原理增白。”荧光增白剂是一种具有很高量子效率的化合物,在百万至十万分之一量级即可对本白色或白色的基质(如纺织品、纸张、塑料、涂料)有效增白。 更多相关信息可参考邻苯二甲酸二乙酯,邻苯二甲酸二甲酯,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 目前,已经工业化生产的荧光增白剂有15种结构类型,其在国内外被广泛地应用于多个领域,包括造纸、纺织、合成洗涤剂以及塑料等。之所以在衣物洗涤剂中被广泛应用,是因为许多衣物在穿着使用过程中,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泛黄,使白色衣物白度下降、彩色衣物不再鲜艳。作为一种功能性助剂,荧光增白剂可让衣物尽量恢复原来的白度和色彩,而对纤维不造成伤害。 在我国,衣物洗涤剂有加和不加荧光增白剂两类产品,企业通常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和市场情况来定位产品,其前提是严格遵照国家相关标准。据会上专家介绍,我国关于洗涤剂用荧光增白剂的标准是:国家发改委于2008年3月12日发布,2008年9月1日实施的行业标准《洗涤剂用荧光增白剂》(QB/T2953-2008),标准规定了适用于生产各种织物用洗涤剂时所添加的荧光增白剂,明确指出了可用于生产织物洗涤剂的荧光增白剂的种类,为二苯乙烯基联苯类和双三嗪氨基二苯乙烯类。代表性的是:CBS和33#,在上,CBS称为:FWA-5,33#称为:FWA-1。 荧光增白剂的使用已有40多年,国内外流行病学长期观察研究,均未发现使用后造成伤害的案例,这表明荧光增白剂的使用过程是安全的。 在生活环境使用的友好型:洗涤剂用荧光增白剂是水溶性的,被鱼类食入后,不会滞留在生物组织和器官中,常规生活用量根本不会造成荧光增白剂在鱼类体内蓄积。同时生活污水经一次一般处理后,荧光增白剂即可减少95%以上。在水系光照条件下,CBS类荧光增白剂半衰期仅有48分钟,33#类荧光增白剂的半衰期也只有3小时。 |
|
|
|
|
 |
推荐产品 |
 |
 |
最新产品 |
 |
 |
较早新闻 |
 |
 |
较早技术文章 |
 |
|